中央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央精神
自觉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良好家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分享
字体: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纪委监委深挖本地廉洁教育资源,通过家训传廉、家风倡廉、好家风故事分享会等方式,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家风力量。图为该区纪委监委在环山乡胡氏宗祠开展老党员分享家训家规活动。李燕 摄

特邀嘉宾

崔世平 安徽省合肥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卫昌楼 贵州省毕节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邵海峰 江苏省仪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将家风建设列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如何认识党员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与党风政风的关系?家风不正问题有哪些典型表现?可能承担哪些纪法责任?如何强化日常监督、做好教育警示,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检身正己,从严管好亲属子女?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探讨。

如何认识党员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与党风政风的关系?

崔世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多次告诫“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要求领导干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与党风政风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重要维度。

党员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对党风政风有深刻影响。家风正则政风清,焦裕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家风,一直是全党学习标杆,为营造清廉务实的党风政风注入动力。周恩来定下的“十条家规”为全党树立了公权姓公的典范,强化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相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若言行失范、品行不端,对家人失管失教,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不仅危及其本人家庭,更会严重损害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污染党风政风。

党风政风对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具有引领与规范作用。党风政风的建设成果,能推动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的优化,形成良性互动。党风政风建设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定下“总基调”,我们党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的用权要求,这些理念会通过党内教育传递给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中,党员干部也会潜移默化地将“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等理念融入家庭家教,使家风与党性要求相契合。

卫昌楼: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党员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直接关系着党风政风。《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群众对党风政风的评价是基于对身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评价,在观察其工作作风实不实、生活作风好不好的基础上,延伸观察其亲属子女的品德、操守、行为等,进而判断其是否做到廉以修身、廉以用权、廉以持家。所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还关系一个地方、一个领域、一个单位的风气。

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有利于涵养清朗的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从查处的案例来看,出问题的干部,很多存在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等问题,不仅对本人和家庭造成致命伤害、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还败坏了社会风气。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涵养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履职用权过程中始终坚守党性原则,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只有通过严于律己、严以治家,为家庭成员树立榜样,带动和管理好亲属子女,才能防止“家族式腐败”等悲剧发生,才能为干事创业增添精神力量,推动以好家风、好作风涵养党风政风。

家风不正有哪些典型表现?可能承担哪些纪法责任?

卫昌楼:综观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家风不正往往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很多都是被错位的亲情观裹挟,导致家风失守,最终毁了自己前程、断送家人的幸福生活,严重侵蚀党风政风,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亲情错位,纵容溺爱。有的觉得在对父母尽孝、妻儿陪伴、子女教育、兄弟姐妹互助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少、有亏欠,怀着“补偿心理”在公与私、情与法之间做了错误选择,不惜动用公权力为家人谋取私利,纵容家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违规办事。有的面对家人不合理的要求,无原则满足,有求必应,错把溺爱当疼爱,用物质补偿代替精神陪伴,看似温情脉脉,实则百害无一利。

己身不正,带坏家人。有的特权思想严重,自恃高人一等,工作中显示“权威”、谋求“特殊待遇”,生活中追求“奢靡”、喜欢“优越感”。家人有样学样,盲目攀比、炫富比阔,口大气粗、颐指气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有的自身价值观走偏、权力观扭曲,还把“当官就要发财”的错误思想灌输给子女,视子女背靠自己的公权力谋私利、搞特殊为理所当然,使子女游走于违纪违法的边缘,甚至坠入犯罪深渊。

台前幕后,家族腐败。有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以职务高低、金钱多少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尺,以能给亲戚“办私事”“撑面子”为荣,大搞“近亲繁殖”“封妻荫子”。有的把手中权力看成家族的私人领地,默许、纵容亲属幕后收钱敛财、经商谋利,大搞权钱交易,大发不义之财,将“家族式腐败”演绎得淋漓尽致,严重扰乱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破坏党内政治生态。

邵海峰: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可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绝非私事,一旦突破纪律红线,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其中,有的违反廉洁纪律。如果党员干部在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后,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收受了财物,则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十四条规定追究其党纪责任。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放任亲属利用其地位、身份搞特殊、耍特权、谋私利,例如对亲属违规获取薪酬的行为知情而不予纠正、对亲属在自身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不予纠正等,则依据《条例》第九十六条、第一百零七条规定追究其党纪责任。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在审批监管、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大宗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投标以及公共财政收支等方面谋取利益,或者为亲属吸收存款、推销金融产品、经营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等提供帮助谋取利益,或者在交通、医疗、警卫等方面违规为亲属谋求特殊待遇等,则依据《条例》第一百零四条、第一百零九条等规定追究其党纪责任。

有的违反生活纪律。如果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家人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比如其家人利用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身份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人事安排等,谋取不当利益,或者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犯罪等,则依据《条例》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追究党员领导干部党纪责任。

此外,党员干部对家风不正问题不及时纠正,还可能涉嫌职务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纵容、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若任由其发展,量变引起质变,甚至可能涉嫌职务犯罪,例如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利,授意或默认亲属代为收受财物,则可能构成共同受贿;有的亲属通过党员干部职务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他人财物,则可能涉嫌利用影响力受贿等。

如何强化日常监督、做好教育警示,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检身正己,从严管好亲属子女?

崔世平: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检身正己、从严管好亲属子女,筑牢拒腐防变家庭防线。

注重强化日常监督。将家风建设融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比如在主题党课中聚焦“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主题,从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入手,帮助党员干部深化对家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教育场景向家庭延伸,通过开展“一封好家书 传承好家风”征文、家风家训分享等活动,让党员干部与亲属子女共同参与,把廉洁要求转化为家庭共识。紧盯重点对象,对新提拔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年轻干部等开展廉政谈话时,将家风建设情况作为必谈内容,教育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管好家人,过好亲情关。强化“八小时外”监督,通过社区党组织联动、畅通群众监督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情况,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督促纠正。

完善教育警示机制。把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创新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重要抓手,通过深挖案件背后的成因、制度漏洞等,制作家风助廉主题警示教育片、编印忏悔录,组织干部及家属共同观看,让“一人不廉、全家不圆”的道理入脑入心。同时,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观看警示教育片等,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震撼、在灵魂上受到触动,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通过监督常态化、教育具象化,形成干部自律、家庭助廉、组织严管的叠加效应,推动党员干部自身正、家风正,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卫昌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履行严管严教职责,在树立良好家风上作表率。

聚焦关键重点,抓实日常监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监督。党委(党组)要将干部家风建设作为日常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干部任前廉政谈话时,提醒注意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抽查核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了解其配偶、子女等亲属经商办企业等方面情况,通过廉政家访、家属座谈等方式,了解家风情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抓早抓小。纪委监委要紧盯“一把手”、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了解其“八小时外”、配偶和子女经商办企业等情况,强化日常监督,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始终做家人的榜样。

坚持协同发力,做深警示教育。推动警示教育深入有效,要聚焦重点,主动谋划,深入剖析身边的家风不正典型案例,通过召开警示教育会、观看警示教育片、编印警示教育读本、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旁听庭审等方式,分级分类开展干部及家属警示教育,促使其以案为鉴、检身正己,正确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的关系,从严管好亲属子女。

强化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家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组织、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妇联等各有关主体都要发挥作用,要构建协作配合机制,一体谋划实施。将家风建设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有机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常态化开展家庭助廉、家规家训展播、家风故事分享、廉洁家访等各类活动。将家风建设与党员干部教育一体推进,建立日常教育机制,在纪法讲堂、警示教育等工作中融入实施。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做好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邵海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需要从自身做起当标杆,也需要用具体行动立规矩,在日常点滴中涵养清风正气。

以修身铸魂筑牢家风根基。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成为政治坚定、品行端正的标杆,家庭便有了最鲜活的 “教材”,家风建设才有了坚实根基。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要加强自我约束,常修忠诚之心、常思为民之责、常守廉洁之本,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要坚持以身作则,切实肩负起对家人的教育引导责任,着力培养家人遵纪守法的规矩意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自食其力的奋斗精神。

以严管厚爱划清家风红线。“齐家”是严管与厚爱的统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家人的爱应是“负责任的爱”。要立好家规、划清边界,注重培养家人的纪法意识,教育他们知法守法、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要严格要求家人,教育引导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不依赖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谋取私利;要筑牢家庭防线,主动向组织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经常与家人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让清廉家风成为抵御歪风邪气的坚实屏障。

以责任担当丰富家风内涵。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关系全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美德,树立优良家风,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要自觉赓续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把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的家国情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律己修身、不搞特殊的清廉本色注入家风家教,以高标准立身齐家。要将家风建设与履职尽责紧密结合,积极向家人传递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讲述工作中服务群众的经历与收获,让家人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工作,形成家庭与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要涵养家庭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推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向发力,共同培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崔世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

强调言传身教,夯实对党忠诚的家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党员干部作为家庭主心骨,应以身作则,争当爱党、护党的标杆。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亲属子女以笃定的信仰为根、以赤忱的忠诚为魂、以清廉的作风为基,让爱党爱国的情怀在家庭中扎根。

注重传承弘扬,汲取修身齐家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家教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朱子家训“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皆体现正心明德之意。红色家风是我国优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要求子女“吃苦、求知、进步、向上”,朱德定下“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家规,都彰显着共产党人严于修身律己、廉洁治家的清廉本色,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践行这些优良传统,结合时代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规家训,将抽象的家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引导亲属子女树立正确“三观”。

恪守廉洁用权,严守克己奉公的行为底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言一行都是亲属子女的“参照系”,必须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刻入骨髓,以“公私分明”的底线思维管好手中权,以“秉公用权”的实际行动树立标杆,引导亲属子女在是非善恶面前站稳立场,在公私义利之间划清界限,在办事履职中严守纪法底线,始终做到不越权、不违规。

强化教育约束,谨防亲属子女言行失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业绩与荣光,不是亲属子女炫耀、妄为的资本。要教育家人摒弃特权思想,始终坚守“不行不义之举、不谋不义之财”的底线。亲属子女出现错误言行时,绝不能姑息纵容,而是要第一时间亮明态度、严肃批评提醒。这种不纵容、不袒护的态度,是对家人最深沉的爱护,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好家庭长久的安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