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央精神
发挥“身边案”活教材作用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1日 分享
字体:

警示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一环。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创新警示教育方式,深刻剖析典型案例,建立健全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机制,推动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四川省宜宾市纪委监委强化办案引领,充分发挥“身边案”活教材作用,分级分类精准施教,不断提升警示教育穿透力、震慑力和辐射力,推动警示教育入脑入心。

坚持深入剖析,提升警示教育穿透力

宜宾市纪委监委强化办案引领,坚持同步查办案件、同步查找问题、同步督促整改、同步警示教育“四个同步”,对本地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压实责任、制作视频读物、建立资源库、健全制度机制等形式,提升警示教育穿透力。

压实警示教育主体责任。按年度制发警示教育材料制作计划,以案发单位党委(党组)为主体,指导并督促其制作警示教育片(读本),在对案例剖析、提炼中进一步反思,压紧压实党委(党组)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结合近年来查办的医药、国企、招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典型腐败案件,有针对性地摄制《财迷心窍》《纪不容渎》等警示教育片,编印《“蝇贪”警示录》《“关键少数”忏悔书》等警示教育读本,有针对性地组织发放学习,增强拒腐防变免疫力。

建立警示教育资源库。将查处的本地案件资源转化为警示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组织协作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群体发生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通过走访画像、深入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案件纪实、违纪违法人员忏悔材料,按照不同级别、不同领域、不同类型进行划分,归类建立警示教育视频作品库,以及忏悔、庭审等视频资料和忏悔书、案件剖析材料等文字资料两个资料库,作为警示教育资源在全市共建共享。

突出分层分类,提升警示教育震慑力

宜宾市纪委监委将查办的典型案例“活教材”转化为身边人的教育资源,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让教育内容更契合教育对象身份,更有代入感,使教育对象产生共鸣、受到警醒,不断提升警示教育震慑力。

紧盯重点人群。“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是警示教育的重点人群。宜宾市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加强对“一把手”教育、管理、监督的有效途径,协助市委召开全市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单位)“一把手”及领导班子成员观看警示教育片,结合近年来查处的身边“一把手”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特点,深刻剖析“片中人”的堕落轨迹、蜕变根源,让接受警示教育人员代入感受、深入思考。针对年轻干部,前移关口、强化预防,把警示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入职的“第一课”,通过“警示教育+纪法测试+签订承诺书”形式,增强廉洁从政意识。针对案发单位的党员干部,推动案发单位组织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开展分层教育、专题教育等多元化警示教育活动,促使党员干部把违纪违法者的血泪教训转化为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紧盯重点问题。聚焦家风不正引发腐败问题,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开展走进廉洁教育基地、廉心座谈等系列廉政教育活动,通过拍摄“全家福”照片,分享“好家风”故事,镌刻亲情寄语,时刻提醒廉洁从政。聚焦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组织医疗卫生、自然资源、国资国企等部门通过警示教育大会、专题党课、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让“违纪者”知耻知止,“望风者”收敛收手。

拓展教育形式,提升警示教育辐射力

宜宾市纪委监委创新警示教育方式,针对典型案例,运用“文字+图片+视频”模式,通过视频化“权威发布”、纪法短视频等形式,推动警示教育震慑效应延伸释放。

用以案说纪产品普纪。针对查办的典型案例快速介入,运用“文字+忏悔视频(图片)”的形式,探索推出视频化“权威发布”,让严重违纪违法人员现身说法,推动警示教育震慑效应更加凸显。聚焦重点领域、社会热点,围绕严禁违规吃喝、优化营商环境等主题策划系列普纪普法短视频,让纪律教育接地气、聚人气、入人心。

用廉政教育产品明纪。根据新提拔干部特点,量身定制警示教育套餐,出台《新任市管领导干部廉政教育暂行办法》,推动形成警示教育、廉政知识测试、纪委主要负责同志廉政谈话、公开廉政承诺书、向纪委全会和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述责述廉等“五廉”廉政套餐,增强新任干部参与度、接受度、认知度。针对村(居)党员干部基层群体,选取近年来查处的村(居)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精心编制《基层“微腐败”警示录》,组建“清风满三江”廉洁文化公益宣传队,深入全市村(居)、广场等点对点“送廉上门”,推动警示教育精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