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大通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特别是基层纪检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纪委关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强化专项监督的部署要求,主动对标对表,强化担当作为,紧盯关键环节,精准监督执纪,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一线,以纪检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小事也能见作风 细节彰显真作为
大通县塔尔镇纪委书记马萍在自己的个人日记中这样写到:“回想起在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的点点滴滴,一幕幕情景浮现眼前,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纪检监察的作用绝不是单纯的惩治腐败,更多的是要将群众的呼声当成是我们行动的哨声。”这要从她在梳理市长投诉热线后,解决的一件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说起。
“我村铺设污水管网管道过细,后期将出现无法排放污水的问题。”马萍发现不少群众多次拨打市长热线反映这一问题,且因对答复结果不满意,导致群众多次投诉。为什么一个很小的问题却让群众多次反映?这让身为纪委书记的马萍心生疑虑。对此,她决定立即开展走访调查。通过她严谨细致的调查后发现,污水管道是严格按照专业设计图纸放置,不存在过细的情况。这个调查结果让马萍意识到,也许不是污水管网铺设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政府部门对群众的回应不够“暖心”,导致冰冷的书面答复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为此,马萍亲自同反映问题的群众取得联系,并第一时间组织施工方、设计单位共同赶赴施工现场,一对一、面对面亲自向群众作出详细的解答。通过与群众的亲切交流,加之施工方的权威解答,最终解开了群众一直以来的疑虑,为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此事也圆满得以解决。
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虽然都是一些琐事,但在反映问题的群众看来,都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闹心事”。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使命就是实实在在回应群众关切,把监督落实到群众家门口,把问题化解在基层一线,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认真细致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他们心里亮堂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干劲才会更足。
深入基层听民意 用心用情解民忧
大通县宝库乡纪委书记胡生云在一次日常作风督查期间,一位老村支书记拉着他的手悄悄地对他说:“目前,国家正在修建西干渠征地工作,我听到有些村民私底下议论,村会计可能存在谎报地面附着物,冒领国家征地补偿款的问题”。听到这个消息,胡生云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随即,他便立即暗暗展开调查。
第二天一大早,他第一时间赶到村委会,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了解情况。通过简单询问得知,群众对征地补偿的议论他们也有所了解,村会计谎报补偿款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但问及明知违纪问题存在,却为何不及时进行制止时,村书记、主任的回答却是:“都是同一个庄子上的乡邻,熟人熟面的,面子上实在过不去,才没有及时制止”。对此,胡生云当场对二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他通过核查台帐和实地查看,证明了群众议论的问题确实存在。同时,他也了解到村会计家境一般,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才动了冒领补偿款的“歪脑筋”。好在此项工作正处于前期登记中,补偿款还未开始发放,才没有酿成大祸。通过胡生云苦口婆心的劝说与教育,村会计也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意识到作为农村党员干部,不应该与民争利,在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中,一定要有公心、有戒心、有平常心,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赢得村民的支持。
此事发生以后,胡生云及时督促村“两委”通过村务公开栏、农户微信群对征地补偿情况进行了公开公示,及时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后来,征地补偿款也顺利发放到了农户手中。
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决不能在办公室里坐等群众来反映问题,而是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多以群众的视角来审视乡、村干部落实政策合不合理、工作作风扎不扎实、群众对工作满不满意,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