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防范财政预算管理领域廉政风险,生物园区纪委聚焦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津补贴发放等关键环节,探索实施“精准化评估、流程化管控、常态化监督”工作模式,构建起覆盖预算全周期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为园区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提供坚实基础。
精准化评估,织密风险“识别网”。生物园区纪委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形成财政预算廉政风险评估重点,明确4大类11项高风险点。在预算管理环节,重点核查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资金用途擅自变更、虚列支出套取资金等问题,通过“票据流+资金流”双向比对,严防“账实不符”;在政府采购领域,紧盯化整为零规避招标、量身定制参数、虚假招标等行为,建立招标文件与合同条款“差异比对机制”;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聚焦超概算投资、未招标先施工、签证不规范等风险,严查开工令、合同、招标时间节点逻辑矛盾;在津补贴发放方面,通过“支出明细与活动实质关联性分析”,严防超标准发放、变相福利等行为。
准确化划分,筑牢风险“隔离带”。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将风险划分为A、B、C三级,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制定《生物园区2025年度财政预算纪委监督廉政风险评估表》,针对园区10个部门30项重点工作进行风险划分。通过科学评估,将有限的监督力量聚焦于风险最高的领域和环节,变“普遍撒网”为“重点盯防”,实现对预算权力的精准画像和有效制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
常态化监督,拧紧风险“责任链”。构建“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职能监督+群众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监督格局。园区纪委通过“查账目、看现场、访人员”等方式,动态跟踪风险点整改情况;建立“廉情预警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放《廉政风险提示函》;同时,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公开预算执行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形成“人人都是监督员”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园区纪委办将联合财政部门,全面展开财政预算风险等级评定后续工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我们相信,通过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能提升园区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还在制度建设和廉政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园区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提供有力保障。”生物园区纪委负责人表示。